4 i* m }% ^" Q4 k5 w4 V腳踏紡車 一、工作原理 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,腳踏紡車開始出現。其最早記載可見于宋代刻本《列女傳》的魯寡陶嬰團。圖中有一女性正在使用一臺三錠的腳踏紡車。元朝時期,關于腳踏紡車的記載更多。王幀《農書》記載了兩種紡車。木棉紡車專用于紡棉,而小紡車專用于加捻麻縷。操作時,“左手握其棉筒不過二、三,績于李繼,牽引漸長。右手均拈,俱成緊縷,就繞繼上”。徐光啟《農政全書》也有類似的記載。 二、腳踏紡車復原模型圖 腳踏紡車中最常見的為三錠,張春華《滬城歲事傷歇》載:“以屈木之連屬者鋸之,下如二股,上如柱,統計約高二尺,豎二股于橫木上,木長不及二尺。木兩端之向內者,又橫臥二股,長有二足余,股之盡處,以木之盡而較方者合屬之。其往后端空之,舉所謂紡車頭者橫貫其內,其形如半月,內外各一,相懸寸許。各有三節,安小管于上,以所謂錠子錯綴管中。柱子下二股交合處,橫固木長半尺許,木上卷輪,另有一木長四尺余,銳其一端,竅輪而受之。其一端于合屬臥股之處,作齒承之,以兩足旋運。先于錠上繞紗數尺,粘于條子,隨輪飛動,綢繹而出,名紡紗?!?/font> 三、知識點 1、腳踏紡車是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開始出現的,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。 2、王幀《農書》中的小紡車有五錠,這種紡車在加工麻縷時使用了一種導紗器,使得紡紗者一手能持五股紗線。 3、《天工開物》中也有一張描繪五錠腳踏紡車的《紡縷圖》,圖中仍為五錠,卻不見導紗器,據研究應是使用了一種帶有六齒的牽伸器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步。 4、由于“木棉芒短易扯”而“絲綿芒長,力勁難扯”,故棉紡或可用手搖單錠,或可用腳踏多錠,而絹紡只能用腳踏單錠,兩者有所區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