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地毯的由來 中國地毯的生產技術過去曾認為是由波斯傳入的,但是1960年在青海省都蘭縣一個古代建筑的遺址中出土的一塊古老的“ 8”字扣毛毯殘片卻打破了這個結論,毛織物殘片的 出現向人們宣布,中國地毯生產歷史起碼有數千年之久,是其他國家不能相比的。從織片的織物結構亦可看出,中國地毯技術是他人莫及的。此外1957年新疆烏魯木齊出土的漢代 人頭馬身像緙毛和樹葉緙毛座墊,雙面栽絨的東漢毛毯殘片等也都成為研究古代編織地毯的實物依據。 夏至戰國時期是我國紡織史上原始的手工紡織形成時期,從那時起,我國勞動人民已能使用從礦石、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染料對織物進行揉染、浸染,如使用茜草、靛藍、皂斗、紫草、綠礬等染料對毛、絲等動物纖維進行酸性媒染,對野生的植物纖維用直接染料進行直接染色,這些技術為手工地毯中羊毛絨紗的著色奠定了基礎。隨著織造技術的日趨完善,人們還掌握了對羊毛紡紗前的初加工過程,包括去雜、洗毛、開松及采毛、凈毛、彈毛等工序,生產出各種精細、色彩豐富的毛織品,從歷史條件看,當時已具備了生產地毯的可能性。 東漢時期,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利用不同色彩的毛紗,按照所設計的圖案花紋,織出表面有絨頭材料,與地毯組織相類似的毛毯。 漢至北朝,已出現以羊毛栽絨的鋪墊地毯,從新疆出土的地毯來看,其編結技術已相當精細,底層組織緊密,毛絨勻整平齊。經分析,當時地毯的組織結構是:經密7~8根/cm,地緯密度4根/cm,每5根地緯嵌4根絨緯為一組,絨緯采用“8”字形打結法對地經加以扎結。 盛唐時期,官府設立織毯的專門作坊,宣州(即安徽宣城縣)已能生產巨型鋪殿絲毯,山西太原生產的羊毛地毯也很著名。 到了13世紀,元代的地毯編結生產更為發展,不僅在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、內蒙古等羊毛原料產地有織毯的作坊,在中原內地也有興起。元代的統治者十分酷愛地毯、掛毯等產品,據《大元氈ji工物記》記載,僅元成宗(公元1295~1307年)皇宮內一間寢殿中鋪了五塊地毯,總面積達110m2,用羊毛超過500kg。明、清是我國地毯業的全盛時期,新疆地區的地毯已是“鏤文錯采,爛然奪目”,“羊毳為經,棉線為緯,雜以絲絨,五色相間,為古彝鼎泉刀八寶花卉諸文”。并開始向歐洲出口,約每年4000~5000張,新疆和田每年有栽絨毯1000余張輸入阿富汗、印度等地”。 |